中新網2月28日 美國《僑報》28日刊登評論員文章說,中國有句古話:“租製冰機好戰必亡,忘戰必危”。中國設立專門的日子祭奠戰爭的死難者,不是讓人們記住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的仇恨,不是一個民族對另一個民族的復仇,而是持續呼籲和告誡人類,一定要攜手拒絕戰爭、鑄造持久和平。
  文章摘機車借款編如下:
  2月27日,中國最高立法機關通過決定,確定9月3日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支票借款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此前兩天,當中國最高立法機關開始審議關於設立這兩個“日子”的草案時,就引起海內外媒體和國際社會的關註與熱議。
  今天,距1937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和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有77年,距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抗戰勝利有69年,這個時間,對於一個人的人生來說已經蠻長時間——大多數當年的暴行製造者、以及飽受摧殘的生靈也早已不在人世,但對於地球的漫漫演化史,對於人類或者一個民族的繁衍生息、發展進步史來說卻是短暫的。如果人類不借助文字、圖片、影像等記錄,歷史的記憶將會隨著那些親歷者的室內裝潢一個個離去而被徹底忘卻,即便是有了文字和實物資料的記載、遺存,人們還是很容易忘記或選擇性忘記一些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軍國主義者對亞洲的野蠻侵略、中國人艱苦卓絕的抗戰等在幾十年和平歲月中就漸漸被不少人忘卻了。從日本右翼人士的言行中、從歐洲逐漸沉滓泛起納粹崇拜思潮中、從一些年輕人妄小分子褐藻醣膠言甚至戲謔戰爭中,我們已看到這個苗頭。
  中國有句古話:“好戰必亡,忘戰必危”。我們很擔憂,享受和平日久的人們漸漸忘掉了那場給人類帶來血腥災難、讓人類經濟社會發展倒退的戰爭。戰爭的殘酷性絕不是今天某些影視劇和文學作品中所描述的那樣輕鬆,用藝術審美的手法、視角去描述戰爭和演繹戰爭,距實際戰爭帶來的殘酷性、破壞性要差十萬八千里。
  戰爭的破壞性究竟有多大?以日軍的侵華戰爭為例,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研究人員10年前做的研究統計顯示,從1937年到1945年的8年間,日軍在中國製造了數萬起殺害中國平民的血案,其中較大規模的殺人血案不下4000起,遇難的中國同胞達數千萬人;直接財產損失達1000億美元,間接損失達5000億美元。延緩了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達半個世紀之久。實際上,這隻是一個簡單匡算,只有少不會多,學者們還一致認為,戰爭災難的損失無法估量,很難獲得準確答案。
  而戰爭的殘酷性則更令人難以想象。已故華裔女作家張純如在她的《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一書中有大量的記載。在抗戰期間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約翰•拉貝的日記中有記載,在當時的日本媒體以及戰後不少參與過侵華的日軍官佐和士兵的回憶錄也有記錄。其中有這樣一段記錄:在中國山東“掃蕩”的日軍,因百姓的堅壁清野,日軍所到之處沒有食物吃,最後他們採取“三光”政策,並將殺掉的當地百姓“食肉為糧”,這些反人類反人性的暴行,令人髮指,數不勝數……這就是戰爭展示出的殘酷性。
  雖然二戰的最後勝利屬於同盟國和中國,但對於包括美、英、俄、德、日等在內的所有卷入二戰的國家和民族來說,所有戰爭其實沒有真正的贏家。今天,中國設立專門的日子祭奠戰爭的死難者,不是讓人們記住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的仇恨,不是一個民族對另一個民族的復仇,而是持續呼籲和告誡人類,一定要攜手拒絕戰爭、鑄造持久和平。(習文周)  (原標題:美國《僑報》:忘戰必危,祭奠不為仇恨而為和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78twqrv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